誰也不願意疫情爆發,而在每一個疫情開始爆發的國家,多數人也沒有處理過新冠疫情的經驗,所以從第一線醫護人員到疫情中心,都是在各種壓力下從錯誤中學習經驗。關於修正前幾天採檢卻還沒來得及統計到的確診數字,說真的實在不是什麼多需要震撼的新鮮事。
中央社的報導引文:『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,「校正回歸」也可稱為「回溯確診」,各國在疫情剛爆發時,都可能因檢驗量能或人力因素來不及因應,導致每天採檢的檢體驗不完、驗完的來不及通報,因而出現通報上的時間差,必須在事後補正。德國曾因每日通報不準確,改採每週發病率的統計方式……』全文:https://www.cna.com.tw/news/firstnews/202105235001.aspx
別的國家我不清楚,但就說日本吧,日本從疫情爆發之初,常常也在修正數字,甚至到今年都還有過,而且一修正可不是修正前幾天漏掉的,而是好幾個月以前,一次修正兩個月份確診數字的事。
真要比較的話,會更驚訝日本的確診通報程序和弊病,倒不是檢驗人手不足而來不及通報,而是很多時候處理人員把「傳真紙」給搞丟了。嗯,是的,你沒看錯,是傳真紙。日本一直到不久以前,每天新聞上看到的全國確診數字,都是醫護人員費時費力以手寫填表格,利用「傳真機」傳給各地方政府,然後各地方又彙整一堆傳真紙資料以後,再次手寫整理,最後傳真給中央。因此常常發生過謄寫時寫錯數字,或發生都經過了好幾週,才不知道怎麼忽然發現有一堆傳真紙堆在角落忘了回傳,所以只好再補回過去的確診數字。
所以呢,只要不是用全國各地的傳真機來統計確診人數,我都覺得做得比日本好多了(笑)
錯了就修正,希望以後盡可能簡化通報流程,減少彙整時間差,就是這麼一回事。說真的,當疫情日常化以後,過了幾個月就會發現每天去拘泥在數字變化也沒什麼太大意義了。當然不是說不重要,但更重要的應該是把關注數字的氣力、把看這個會讓自己心情上上下下的時間,拿來徹底做好防疫對策,並且好好趁生活型態改變的此刻,終於有大把時間待在家時,做一些讓充實自己的事情才對。我真的覺得人只有output,而沒有input,是一件活得很浪費的事。